地貌景觀描述內容(地貌景觀簡圖及特點)
今天給各位分享地貌景觀描述內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地貌景觀簡圖及特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描述地形地勢特征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典型用語:以× × 地形為主 。
2、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和走勢、區域極值(地勢最高值、最低值)。
典型用語:× × 方向高,× × 方向低。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空間排列方式。
4、海拔狀況,(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擴展資料
按照地貌形態的空間規模差異,可以把地貌形態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空間單元。
1、星體地貌形態:占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2、巨地貌形態:占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單元,比如喜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態:占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4、中地貌形態:占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態:占有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比如溝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復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洼地、淺溝等。
微地貌形態和小地貌形態可以稱為單獨形態,整體地貌形態、巨地貌形態、大地貌形態和中地貌形態則可稱為復雜形態,由單獨形態構成。而在實際上,各個地貌形態之間沒有嚴格確定的界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地形地貌
地貌景觀描述角度有哪些
地貌景觀描述角度可以從地形,植被,地貌的顏色,地貌的成因方面進行。不同的景觀所采用的描述角度不同,如地貌形態突出的景觀要從地形角度分析,植被凸出的景觀從植被著手。
野外地貌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1.地貌形態的觀察和描述
野外地貌調查經常使用形態分析法,分析地貌地形特征,識別和了解各地貌單元以及相互間的聯系和依存關系,揭示地貌的發育、發展規律。一般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開展,即形態的描述和形態的測量。
(1)形態描述。
對于不同等級的地貌,其形態特征是不同的,在空間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在觀察的順序應為從大到小、從點到面,第一步要判斷視野內較大的地貌類型,然后判斷地貌的組合類型。根據觀察的地貌對象不同描述的重點也不同。如果觀察基本的地貌類型,對于規模較小、形態簡單的地貌,重點描述幾何形態,比如坡積裙、洪積扇的扇形等。如果觀察的是規模較大、形態復雜的地貌,如盆地、山地等,則重點描述平面輪廓、空間分布。如果觀察的是地貌形態的組合,則要找出各類地貌形態的分界線,并在地形圖上標出。
(2)形態測量。
對地貌的長、寬、高以及深度、坡度、切割的程度等進行觀察和測量,定量的描述地貌的空間狀態和幾何形態。這些數據可以對地貌的發育和高程等級有具體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義。測量的工具一般采用皮尺、羅盤,以及水準儀和氣壓計等,如果要求精度較高可以用經緯儀進行測量。
2.地貌組成物質的觀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質組成,是地貌類型成因的體現。為了準確分析地貌類型的成因,只觀測地貌形態是不夠的。因為許多不同成因的地貌類型,可以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態。在觀測地貌形態的基礎上,觀察和分析地貌的組成物質對于確定地貌的成因是至關重要的。組成地貌的物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巖,一類是松散沉積物。大多數地貌體是有兩者共同組成的。松散沉積物是第四紀沉積物或新生代沉積物,由于形成時代較新,膠結不緊,結構疏松。
完全由基巖組成的地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有基巖的巖性、產狀、構造、風化程度和基巖與地貌體之間的關系,基巖的觀察和描述方法與地質觀察描述一致,進行完上述觀察和描述內容之后分析其成因;對于有松散沉積物組成的地貌體,觀察和記錄的內容主要是沉積物,包括剖面位置、方向、分層、沉積物的顏色、沉積物的結構、化石、沉積物的層理和構造,還包括其成因類型,以及文化遺跡等。對于由基巖和松散沉積物共同組成的地貌體,需要觀察描述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對剖面進行整體上的宏觀觀察和分層,再在新鮮面上進行分層的觀察、測量和描述。在觀察和描述時,要對沉積物在剖面垂直方向上的上下層位關系進行觀察和分析,還要追索各層水平方向上的延伸狀況,詳細觀察和記錄發生的侵蝕切割、構造轉換、水平方向相變等情況。
然后觀察沉積物的顏色、粒度組成及顆粒形態、層理和構造等。
沉積物的顏色沉積環境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沉積物的顏色。目前,國際上采用標準土壤色譜來確定沉積物的顏色,在野外調查主要采用標準土壤色譜對沉積物的顏色進行命名。在使用標準土壤色譜時要注意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淋濾、浸染和沉積物中含水量的變化所造成的顏色變化和干擾。
沉積物的粒度組成和顆粒形態沉積物的粒度組成和顆粒形態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搬運營力以及沉積介質等條件,它們記錄著沉積環境的多種信息。沉積物的顆粒組成通過劃分粒級進行研究。沉積物粒級的劃分有多種,一般采用十級劃分方法,分別是礫(巨礫、粗礫、中礫、細礫)、砂(粗砂、中砂、細砂)、粉砂(粗粉砂、細粉砂)、黏土。它們的劃分標準見表7-7。
表7-7 沉積物的粒級劃分
沉積物中礫石的描述包括巖性、礦物成分和粒度以及磨圓度。磨圓度可以描述礫石顆粒的形態,反映了其搬運介質、環境和搬運的距離。礫石磨圓度一般定性的劃分為五級:0級(棱角狀,無磨圓);1級(次棱角狀,礫石的原始形狀基本保持,只有尖角和邊棱有一定磨損,磨圓程度較差,在坡積物中較為常見);2級(次圓狀,礫石的棱角明顯磨圓,原始形狀還可辨別出來,磨圓程度中等,沖洪積物中較為常見);3級(圓狀,棱角不明顯,原始形狀在局部保留,磨圓程度較好,一般是遠距離搬運或者長時間打磨形成的,在河流、湖泊、風沙等沉積物中較為常見);4級(極圓狀,沒有棱角,也無凹面,形狀常常是橢圓形或者蛋形,磨圓度極好,在海濱、湖濱的沉積物中常見)。
沉積物的層理和構造沉積物的層理是不同粒度、成分以及顏色的物質組成的薄層反復交替出現而形成的。一些構造活動的跡象也保留在沉積物中,例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擾動構造、滑動構造、卸荷構造、冰楔構造、枕狀構造等,一些夾層具有特殊意義,在沉積物的觀察描述時必須詳細記錄說明,具有特殊意義的夾層包括泥炭層、化石層、礦化層、鹽類沉積層、古土壤層、烘烤層、灰燼層等。
3.地貌類型組合關系的觀察和描述
地貌類型的組合有兩種情況,同一種成因的地貌類型的組合和不同成因的地貌類型的組合。研究地貌類型的組合可以了解其空間的變化,了解各類地貌之間的接觸關系,從中可以反映出地貌發育過程的許多信息,是野外地貌觀察的重要的內容之一。同一種成因類型地貌的組合對于分析其成因是很重要的。屬于這種情況的有很多,如在平原河流,河床、天然堤、階地、河漫灘、牛軛湖等是同一成因形成的,冰斗、側磧堤、終磧壟、冰槽谷、冰川扇等是山谷冰川地貌組合。在同一種成因地貌組合中各種地貌類型的特征形態和物質組成等都要詳細觀察和記錄,如果遭到了破壞,只保留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或者受到了強烈的風化作用,就必須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較多的觀察,尋找充分的證據,用以恢復其原來的地貌。不同成因的地貌類型組合是多種地質營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在山麓地帶、湖濱和海岸帶、盆地里發育的地貌組合,各種地貌關系復雜,觀察和描述時要注意區別。比如山麓地帶一般是山地與平原的交界,兩者的過渡關系復雜,連接山地與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的可能是陡崖、倒石堆、緩坡、坡積裙、洪積扇等。地貌組合關系反映了不同的地貌發育過程,在地貌單元交界地帶的地貌組合關系是該地區地貌發育歷史的記錄。在地貌組合的觀察描述中,必須搞清楚單個地貌的類型特征,并要分析各個地貌類型的交接情況、過渡特點、空間分布和組合特征等。
4.現代地貌過程的觀察描述
觀察現代地貌的目的是了解地貌過程的強度、速度、頻度、作用方式、特點等,以分析其對人類的利害關系。在觀察現代地貌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點周圍的自然環境,包括自然地帶、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風化程度和類型等,這些自然環境條件是現代地貌發育的條件,過去的地貌發育過程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條件相一致,如果自然環境發生了變遷,過去的地貌類型與目前的自然條件是不一致的,而未來的地貌發展趨勢是以目前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為基礎的。對于現代地貌過程進行觀察和測量,比如對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沙漠化、水庫淤積、河床演變、海岸沖刷等的觀察和測量,可以了解現代地貌過程的特征,還可以為預測地貌發展的趨勢、判斷其危險性和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5.地貌成因和地貌年齡的分析
為了揭示地貌過程的本質,預測地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需要對地貌的成因進行分析。分析其成因的主要方面是確定主導營力和形成的過程,地貌的成因是較為復雜的,主導營力在不同等級的地貌發育過程中往往不同,而且同一等級的地貌以及相似的地貌形態其主導的營力也可能不同,有的主導營力是內營力,有的則主要是外營力,在野外地貌實習中要認真分析。比如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都有可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兩者構成了在形態特征以及空間分布方面有一定規律的統一的地貌過程的兩個方面,從形態上可以初步確定其成因,進而從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對于堆積地貌,可從組成地貌的松散沉積物的特征方面分析其成因,因為一定的外營力形成的堆積物具有其特殊的形態和組成、巖性特征,這些特征包括顆粒大小、顆粒的形狀、礫石的磨圓度、碎屑物的分選性、沉積物的層理特征等;而對于夷平面、冰蝕谷、侵蝕階地等侵蝕地貌,需要分析其形態特征、沉積物特征、分布規律、地貌組合等,以及它們形成的地質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等。例如在分析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侵蝕地貌時,應觀察分析冰斗、懸谷、冰槽谷、擦痕等侵蝕地貌類型,還要分析其冰川堆積物等地貌,綜合分析這些地貌類型的物質組成、形態特征、地貌組合的特點,確定地貌成因。
在分析地貌的成因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分析是對于地貌年齡的分析和確定,這也是地貌野外實習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地貌年齡有相對年齡和絕對年齡兩種。絕對年齡是地貌形成至今的時間,重要通過在野外采集樣品到實驗室進行測定來確定,比較常用的測定方法有14C法、鈾系法、鉀-氬法、裂變徑跡法、熱釋光法等。
相對年齡是地貌形成的相對先后,采用的方法有沉積物對比法、地貌高度法、地文期法、相關沉積法、風化程度對比法、地貌侵蝕與疊置關系法、生物地層法、考古地層學法等。
沉積物對比法是通過調查組成地貌的各種沉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切割、疊置、相變等關系,確定其生成的先后次序。例如分析河流上疊(內疊)階地,在這種階地中較新的沉積物覆蓋在較老的沉積物之上,根據疊置關系就可以確定沉積物組成的地貌的相對年齡。地貌高度法是確定地貌年齡較為普遍的方法,在階地、古海岸線、夷平面、溶洞等地區常用該方法,這些地貌是在持續間歇性抬升、湖水面或者海水面間歇性下降而形成的層狀地貌,層狀分布的地貌形成時代越早,所在位置的高度越大,采用地貌高度法可以較為簡便地將其地貌的相對年齡判斷出來。地文期法對于確定地貌的相對年齡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地文期是學者們研究劃分的地貌發育階地的時間表,在華北地區古近紀-新近紀以來的研究較為成熟,其他地區也有相應的研究,對于地貌發育的階段進行了較為科學的劃分,利用當地地文期的對比研究,可以確定地貌的年齡。風化程度對比法多用于熱帶地區、冰磧物分布區、玄武巖分布區等,利用巖石的風化程度確定地貌的年齡。風化一般有一定的順序,多是由上向下、由外到內進行的,所以風化程度最徹底的地貌年齡較老,風化程度較弱的地貌年齡較新。
地貌景觀資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態。地表形態千姿百態,形態各異,規模大小不等,成因復雜,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地貌形態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異,地貌景觀的類型包括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和河流-湖泊景觀。
(一)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
包括巖類山岳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地貌景觀、侵蝕/蝕余地貌景觀和盆地谷地景觀。
1.巖類山岳地貌景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的2/3。由于組成山岳的巖石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差異,以及各類巖石的地質景觀專屬性,加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和氣候環境等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地質遺跡景觀。山地由山頂(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腳)三個要素組成(圖7-7)。
圖7-7 山岳形體要素(楊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巖山岳地貌景觀
火成巖是由巖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后冷卻凝結而成的巖石,又稱“巖漿巖”。其中巖漿在地下結晶而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噴出地表后冷卻凝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侵入巖的典型代表為花崗巖,噴出巖的典型代表為玄武巖。
在我國的眾多名山中,花崗巖類山岳地貌景觀首推安徽黃山和陜西華山。此外還有安徽九華山,湖南南岳衡山,浙江雁蕩山(流紋巖)、普陀山(圖7-8)等,國外著名的有朝鮮的金剛山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等。
陸地上玄武巖噴發會形成火山錐或火山錐群,如我國的云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火山群、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龍崗山火山群、海南??隈R鞍嶺火山群、湛江湖光巖-硇洲島-雷州半島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進嶼和南碇島、臺灣澎湖列島玄武巖海景等(圖7-9)。
圖7-8 花崗巖類山岳地貌景觀
圖7-9 玄武巖類山岳地貌景觀
(2)特色沉積巖類山岳地貌景觀
沉積巖是由成層沉積的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諸多種巖石,包括碎屑巖(礫巖、砂巖、粉砂巖、泥巖、頁巖等)和化學巖(鹽巖、石膏、石灰巖、白云巖等)。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成層,稱為層理構造。這一層層疊置的巖石,常保存著地球生命演化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各類生物化石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等記錄,就像記錄著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書”。地球科學家將其比喻為地球史冊。這些沉積巖在地殼運動和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無數名山大川。在沉積巖類山岳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巖溶峰林地貌最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由石英砂巖形成的地貌類型。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巖,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丹霞地貌由于在我國廣東丹霞山最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寧、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邵陽崀山,云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膊祭?廣東仁化丹霞山,四川灌縣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圖7-10)。
圖7-10 丹霞地貌
我國已于2009年3月將貴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寧(青年期),湖南崀山(壯年早期),廣東丹霞山(壯年期),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個景區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已在2010年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通過。
B.巖溶地貌
巖溶地貌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得名于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帶石灰巖高原的地名。實際上,我國南方的這類地貌現象遠比南斯拉夫典型,絢麗多姿的桂林、陽朔山水和柱石云立的云南石林,皆聞名于世(圖7-11)。
圖7-11 巖溶地貌
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能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解所產生的特殊地貌類型??扇苄缘膸r石有碳酸鹽類巖石(包括各類石灰巖、白云巖和泥灰巖等)、硫酸鹽類巖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鹵鹽類巖石(巖鹽和鉀鹽)。以最常見的碳酸鹽為例,其巖溶過程的化學反應為:
地質與環境保護
巖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十分復雜,根據其出露位置可分為地表巖溶地貌和地下巖溶地貌兩類。地表巖溶地貌有溶溝與石芽、漏斗、落水洞與豎井、峰叢、峰林與孤峰等。地下巖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
(3)特色變質巖類山岳地貌景觀
變質巖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其原巖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巖、沉積巖,甚至是變質巖。我國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臺山、道教名山武當山及江西廬山、云南蒼山、貴州梵凈山等都是變質巖形成的山岳。
2.地質構造地貌景觀
地質構造地貌景觀是指在地質演化歷史中,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的巖層廣泛受到應力作用而變形或變位所產生的地貌景觀,簡稱為構造地貌景觀。
(1)特色構造山地貌景觀
構造山地貌景觀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單面山、豬背山、斷塊山、桌狀山等各類特殊的地貌類型(圖7-12)。我國阿爾泰山、天山、恒山、五臺山、廬山就屬于地壘式斷塊山。
圖7-12 構造山地貌景觀
(2)特色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構造湖盆主要是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構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塹及其他斷裂凹地積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斷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內蒙古的呼倫池等,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屬斷陷湖盆(圖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等屬向斜凹陷湖盆。
圖7-13 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二)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
地球上高緯度及中低緯度的高海拔區,由于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地表常年為積雪覆蓋。當降雪的積累大于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經過一系列物理過程,積雪逐漸變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藍色的透明冰體,稱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沿著斜坡或谷底運動,稱為冰川。冰川運動過程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1.現代冰川景觀
現代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如南極冰蓋、北極格陵蘭冰蓋,它們都位于高緯度地區。山岳冰川分布較廣,在高緯度地區及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海拔區都有分布,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昆侖山、青藏高原北部多個高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
以下介紹內容僅限于山岳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于雪線,形成終年積雪的高山、極高山稱為雪山。冰雪的侵蝕(冰蝕作用)、融凍等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將山體磨蝕成特殊的地貌景觀組合。包括石漠、流石灘景觀、角峰景觀、山巒雪原等(圖7-14)。
(2)冰川景觀
冰川按其形成的氣候條件分為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陸性冰川是在大陸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因氣候干燥,降雪量少,雪線又較高,冰川的活動較弱,冰舌也相對短些。如我國西北部的昆侖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屬于這種類型(圖7-15)。
圖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由于氣候潮濕,降雪量大,雪線較低,冰川的活動性強,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較低的森林地帶。我國東部的第四紀山岳冰川一般都屬于海洋性冰川。如云南德欽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農冰川是我國現代冰川中低緯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為典型的代表(圖7-16)。
圖7-15 昆侖山北坡冰川
圖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觀
消亡冰川景觀又稱為古冰川景觀,指冰川退卻消失后,山體上留下的各種冰蝕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懸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觀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觀。我國消亡冰川景觀以云南德欽白茫雪山最為典型(圖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觀
1.河流景觀
河流是地表沿著線性谷槽流動的水流。在陸地表面,除極端干燥的地區外,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在其流動過程中因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包括峽谷、瀑布、階地、邊灘、河漫灘、心灘、江心洲、河流襲奪和壺穴等。
圖7-17 消亡冰川景觀
(1)峽谷
峽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這時的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流水深切基巖,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險灘瀑布、兩岸崩塌發育、橫斷面狹窄的“V”字形河谷,如烏江峽谷(圖7-18)。
(2)瀑布
當河流流經呈懸崖式河床時,呈現河水傾斜、飛流直下的動感景觀現象稱為瀑布。瀑布有很強的掏蝕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后退,形成峽谷、壺穴等地形。如我國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廬山香爐峰瀑布、云南石林大疊水瀑布、羅裙瀑布群、河南云臺山天瀑和修武縣青龍峽疊翠瀑等(圖7-19)。
圖7-18 烏江峽谷
圖7-19 黃果樹大瀑布
(3)階地
河流階地是一種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灘,因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不再為一般洪水所淹沒的階梯狀地形。階地的級數自下而上,用代號Ⅰ級、Ⅱ級、Ⅲ級……依次表示;階地級數越高,其形成時代越老。寬闊的階地下部為砂礫石層,常是良好的含水層,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補關系的一級或二級階地為佳。由于階地地形平整,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為城鎮、工廠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隴海線一段均位于二級階地上。
(4)邊灘、河漫灘
邊灘是河床岸邊枯水期時露出水面之上的淺灘,一般在河流的凸岸發育明顯。邊灘不斷發展擴大,即形成河漫灘。河漫灘是洪水期被淹沒、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谷谷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經河漫灘的河水流速也較慢,搬運能力小,因此河漫灘上的沉積物比河床沉積物要細得多(圖7-20)。
(5)心灘、江心洲
心灘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淺灘。因頂部受洪水期水流沖刷,江中淺灘有逐漸向下游移動的趨勢。大量泥沙沉積或河床下切,心灘長期高于洪水位,則成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長江口的崇明島等(圖7-21)。
圖7-20 河漫灘
圖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稱曲流或蛇曲(圖7-22),常發育在沖積平原上,是河流長期側蝕和堆積作用的產物,故又稱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彎外,河流在短距離內連續有三個蛇曲,河水緩緩流淌。此外還有瀾滄江德欽向陽坡至紅坡段的云嶺曲流峽谷段。
(7)河流襲奪
兩個相鄰的水系或河流之間的高地稱為分水嶺。水流從分水嶺流向相反方向的兩個河谷,由于分水嶺不對稱,兩側河流向源侵蝕速度也不一樣。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嶺另一側相鄰的河流劫奪過來,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大多數專家認為,長江第一彎的形成便是河流襲奪的產物。因此長江才會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轉彎,形成極為壯觀的“U”字形大彎——長江第一彎(圖7-23)。
(8)壺穴
壺穴是山區河流、溪流在基巖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渦河段,河水夾帶礫石旋轉磨蝕基巖河床形成(圖7-24)。壺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較陡的急險灘。有的壺穴出現在高山頂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證據之一。
圖7-22 河曲
圖7-23 長江第一彎
2.湖泊景觀
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上形成的積水凹地地形地貌稱為湖泊景觀。湖泊的成因多種多樣,并明顯受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風蝕湖、堰塞湖、巖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礦化程度分為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按水溫分為暖湖、冷湖與混合型湖;按泄水情況分為排水湖、間歇性排水湖與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觀特征與其成因關系十分密切。
(1)構造湖
構造湖是由地殼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凹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征是湖泊平年形態相對較簡單,湖岸線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積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態比較多樣,如我國的洞庭湖、鄱陽湖。斷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的沿深大斷裂呈串珠狀,如云南省小江斷裂帶,從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陽宗海、撫仙湖和星云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屬于斷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積水所形成的湖。湖水來源于大氣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質和礦物質比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鹕娇诤话愣嘉挥诨鹕襟w的頂端,高出地表。我國長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巖、云南騰沖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圖7-25)。
圖7-24 河底的鍋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礫,英國)(舒良樹,2010)
圖7-25 長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
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是冰川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卻后,由冰斗部位積水形成的,在我國西部的高山地區多見,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蝕湖是由冰川掘蝕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爾泰山西北端中俄邊境友誼峰南的喀納斯湖。冰磧湖是冰川消融時,冰磧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并積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烏湖等(圖7-26)。
(4)風蝕湖
在干旱地區,由于強大的風力作用形成的洼地或者沙丘間的洼地積水而成的湖泊稱為風蝕湖。這類湖泊較淺,且多為間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態呈狹長的新月形。如甘肅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狹長的新月形,長約100m,寬約30m,靠地下水補給,四季有水,但水量變化小(圖7-27)。
圖7-26 西藏然烏湖
圖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噴出物、重力堆積物、冰川等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龍江鏡泊湖和五大連池均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積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積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積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于山體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圖7-28)。重力堆積物因較松散,形成的堤壩易決口,堰塞湖也隨之消失。
(6)咸水湖
咸水湖又稱礦湖、礦化湖、礦物質湖。指礦化度大于35/gL的湖泊。咸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內流湖,如青海的茶卡鹽湖(圖7-29)。半咸水湖又稱弱礦化湖,指礦化度為1~35/gL的湖泊,多屬于硫酸鹽-氯化物湖,我國青海湖屬于半咸水湖。若湖水礦化度小于1g/L,則稱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屬于碳酸鹽湖、排水湖與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漢東湖等。
3.泉與泉華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頭。當含水層出露地表或因構造斷裂等形成通道時,地下水便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類型根據劃分依據不同而多樣。如上升泉、下降泉、斷層泉、侵蝕泉、自流泉、間歇泉、礦泉、溫泉、熱泉等(圖7-30)。
圖7-28 唐家山堰塞湖
圖7-29 青海茶卡鹽湖
泉華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松多孔的化學堆積物。按其主要成分分為鈣華、硅華等,在溫泉、熱泉中,還常有硫華、鹽華和金屬礦物(圖7-31)。
圖7-30 濟南趵突泉
圖7-31 鈣華泉
地貌景觀有哪些
地貌景觀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黃土地貌等。
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2、丹霞地貌
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3、雅丹地貌
億萬年地質變遷所賦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斷地受到大自然水流與風力的刻蝕,在許多地方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形成了各種特殊的地貌,例如:河谷地貌、巖溶地貌、冰磧地貌、風蝕地貌等等。
4、冰川地貌
冰川是準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并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5、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發育在黃土地層(包括黃土狀土)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陸相淡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
“地形地貌景觀”指的具體是什么?請舉例說明,謝謝。
景觀定義
1: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 所屬學科: 地理學(一級學科) ;地理學總論(二級學科)
2:人類尺度上、具有空間可量測性, 由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地理單元。 所屬學科: 生態學(一級學科) ;景觀生態學(二級學科)
地形地貌景觀就是因地質變遷或人為而形成的獨特的地貌景觀,喀斯特地地貌是地理學意義上的景觀。哈尼梯田是一種人文與自然結合的景觀,也是地形地貌景觀。
地貌景觀描述內容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地貌景觀簡圖及特點、地貌景觀描述內容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
上一篇
微景觀假山流水制作培訓(假山流水造景) -
下一篇
庭院景觀墻圖片(庭院景觀墻圖片福)